九游娱乐-福建队备战CBA总决赛,精心策划作战计划!

admin 赛事赛程 2024-12-15 8 0

  

  

  “亚利桑那号”纪念馆入口。

  

  “亚利桑那号”纪念馆里福建队备战CBA总决赛,精心策划作战计划!的游客们在阅读有关珍珠港事件的史料。

  

  “亚利桑那号”遇袭现场。 资料图片

  

  “亚利桑那号”战舰残骸。

  

  夏威夷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度假天堂。

  本期导读

  1941年12月7日,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在“俄克拉何马号”战舰上服役半年时间的新兵哈罗德·约翰逊,正热切盼望着星期日的休假。那天,他原本打算跟一个夏威夷女孩约会。早晨8点左右,他正在擦鞋的时候,第一声空袭警报响福建队备战CBA总决赛,精心策划作战计划!了。

  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密集如雨的穿甲弹和鱼雷已从天而降。

  3个月后,约翰逊在火奴鲁鲁遇到了那个约会的女孩。她还在为他的爽约而气恼。然而,她永远也不会知道,他是如何从那场浩劫中死里逃生的——空袭开始仅11分钟之后,“俄克拉何马号”就被炸得底朝天,桅杆插在海底的沙子里。许多来不及逃出船舱的美国士兵,被活活憋死在漆黑而冰冷的海水里。

  约翰逊所经历的,便是二战当中重大的转折性事件、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偷袭珍珠港。电影《珍珠港》海报上有一句宣传语福建队备战CBA总决赛,精心策划作战计划!:改变历史只需要一瞬间。

  直到今天,每年的12月7日清晨,约翰逊和其他幸存的老兵,仍会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从全美各地赶到珍珠港,走进建于“亚利桑那号”战舰残骸之上的纪念馆,出席死难者悼念仪式。停靠在纪念馆旁边的,便是著名的“密苏里号”战舰——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二战宣告结束。

  这两艘战舰,分别代表着战争的起点和终结。作为二战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为夏威夷群岛旖旎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一抹凝重的色彩。

  1

  位置绝佳的天然良港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原名《汗漫录》,1899年)中写道:“东坡在琼州有句云: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此二语可以移咏檀岛。竹林果园,芳草甘木,杂花满树,游女如云,欧美人谓檀岛为太平洋中心之天堂,非虚言也。”

福建队备战CBA总决赛,精心策划作战计划!

  夏威夷由位于太平洋中部的132个岛屿组成,宛若散落、漂浮于大洋之上的一串参差各异的翡翠碎片。珍珠港就位于其中瓦胡岛(Oahu又称欧胡岛)南岸科劳山脉和怀阿奈山脉之间的洼地,因出产珍珠牡蛎而得名,距离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鲁鲁(Honolulu,意为“屏蔽之地”,因早年盛产檀香木,华人称之为檀香山)约10公里。

  只需要一张瓦胡岛地图,便能很清楚地明白为何20世纪初美国海军会选择在此修建造船和驻军基地——珍珠港的水域像一枚枫叶的叶脉,又像一只张开的鸟足,呈发散形状朝内陆的滨河平原延伸。一年当中,除了7、8月份会有东北信风入港之外,有10个月的时间风平浪静,是非常理想的天然良港。加上夏威夷本身又处于亚洲、美洲和大洋洲之间海路及空中航线的十字路口,瓦胡岛又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州府所在地,最多可以停泊500艘舰船的珍珠港,其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从表面看来,珍珠港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军港,而更接近梁启超造访时的印象——一处悠闲、惬意的度假胜地:从火奴鲁鲁市区开车出来,一路上是依山傍水的平缓山坡和星星点点的白色洋房;港口四周是大片精心修剪的草坪、球场和成行的椰子树;晴天丽日之下,花木扶疏,遍地绿影婆娑。身穿印有鲜艳花卉图案的短袖衬衫,佩戴着木槿、兰花、栀子花环的游人,犹如穿林而过、羽翼鲜亮的群鸟,在各间购物店和餐厅盘桓流连。带着一丝咸味的薰风暖香,吹得人如在梦中。看不到森严的铁网和哨卡,也没有列阵值勤的士兵,如果不是停泊在码头上的舰艇,很难想象,这里就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所在地。

  在林立的蓝灰色桅楼、舰桥、炮塔之间,一栋两头挺翘、中间微凹的白色马鞍状建筑显得特别醒目——珍珠港事件纪念馆。它建于海底填充物上,长184英尺(约合56米),为钢筋水泥结构,与沉没的“亚利桑那号”舰体残骸构成一个意味深长的十字架。

  这栋建筑既是纪念馆,也是一座国家陵园——1938年加入太平洋舰队的“亚利桑那号”,是珍珠港事件中遭受破坏最为惨重、人员伤亡最多的战舰。包括舰长范·瓦尔肯伯格上校在内的1177名官兵在事故中阵亡,占珍珠港总死亡人数的一半,其中有900多人仍葬身于舰体之内。

  事件爆发后,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发表公开演说,将1941年12月7日称为美国的“国耻日”,太平洋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亚利桑那号”因为珍珠港之战获得了一枚“战斗之星”勋章。

  2

  “亚利桑那号”与“密苏里号”

  要进入“亚利桑那号”纪念馆,需要乘船前往。纪念馆陈列的展品中包括“亚利桑那号”服役简史,珍珠港事件图片和影像资料,船员与亲友的通信、遗物,以及1941年舰体模型和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当时,这是美军停驻在珍珠港的战列舰中最大的一艘,舰身长、宽、吃水分别为185.3、29.6、8.9米,满载排水量可达36500吨。

  这样一艘庞然大物,成为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被798公斤的炸弹击中。由于中弹之后引发大火和弹药库爆炸,“亚利桑那号”急速下沉,被海浪淹没。一段影片记录下了惊心动魄的一幕:珍珠港变成海上炼狱,战舰前半段被炸得面目全非,在火光熊熊中倾斜坍塌,腾起的烟柱窜至数百米高,港口内漂浮着焦黑的断肢……

  纪念馆中部矗立的旗杆与“亚利桑那号”主桅杆相连,飘扬的星条旗永远处于降半旗致哀的状态。透过中部镂空的窗口,能清楚地看到“亚利桑那号”露出水面的烟囱,透明的海水下方,锈蚀板结、遍布疮痍的舰体遗骸依稀可见。逝者长眠于深海,而生者往来其上,战争与和平,生与死,历史与今日之间,隔着涌动不息的波澜,海面上泛着一圈圈油花的虹光——船舱中的机油仍在缓慢地渗漏。据说,岸边有一种叫做“战争之花”的白色小野花,每一朵的花瓣都无法开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寓意战火的残酷,人生的缺憾。“亚利桑那号”似乎用这样的方式无声地吟唱着一曲忧郁的挽歌。

  1177名官兵的名字被一一镌刻在一面白色大理石纪念墙上,包括36对兄弟和一对父子。二战以后,美国海军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惨剧,特地颁布条令,禁止同一家族的直系亲属在同一艘舰船上服役。

  这个名单还在不断扩充中——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老兵,选择在去世之后将骨灰抛洒于珍珠港,与昔日的战友重逢。尚在人世的则每年坚持于12月7日在此集会缅怀故人。忽然想起一句中国的古诗:“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思之令人倍觉黯然。

  相较之下,1944年建成、常驻珍珠港福特岛的“密苏里号”战舰,体量更为惊人:满载排水量达57000多吨,甲板长度达到270米,相当于3个橄榄球场,有将近20层楼之高。无论是主机功率、航速、装甲防护与武器配备,在二战期间美国海军战列舰中都是首屈一指。资料显示,它的装甲足以承受1吨半重的穿甲炮弹的轰击,406毫米口径的主炮塔能够将2700磅重的弹丸发射到三四十公里以外。

  “密苏里号”参与了1945年初的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并于当年8月底驶入东京湾。1945年9月2日,美国太平洋战区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尼米兹及战胜国代表陆续登舰,分别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的名字赫然在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尘埃落定,“密苏里”战舰从此名扬天下。

  站在象征着胜利与荣耀的“密苏里号”上望过去,“亚利桑那号”纪念馆仿佛一方白色的卧枕,朴素而又静穆。此时此刻,谁正沐浴在金色的日光中,安息于蔚蓝的海面上呢?

  3

  自然伟力造就的奇观

  事实上,珍珠港的重要性绝不仅限于20世纪,而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港口附近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宜芋头等农作物的生长,加上水域丰富的鱼类资源,使得瓦胡岛成为夏威夷人口最为稠密、文化传承最为活跃的区域,集中了全州80%的人口和惊人的族群多样性,因而被称为“聚集之地(The Gathering Place)”。

  初到夏威夷的人或许都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受——走在街头,仿佛踏入了一个囊括白、黄、棕等各色人种和血统的精妙复杂的调色盘,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面孔比比皆是,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日本、越南或者菲律宾;耳边传来的是萨摩亚语、葡萄牙语、日语、英语、粤语、夏威夷方言等不同语言与曲调的琤瑽交响。

  然而,夏威夷却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为孤立的海洋群岛之一,距离美国本土的西海岸有5000公里之遥。这么多的人是如何来到这片与世隔绝的梦幻之地的呢?

  美国作家詹姆斯·米切纳在《夏威夷史诗》一书中,用洋洋洒洒上百万字篇幅,回溯了夏威夷群岛数千万年的诞生史。它们原本是位处太平洋底地壳断裂带上的漂移板块,由地底热泉喷发出的岩浆所形成的火山岛,经过周而复始的升腾与沉降,最终在海面上留下一圈钙质的珊瑚礁花环。

  位于火奴鲁鲁市、高232米的钻石头火山(Diamond Head Crater),生动地展现了风、火、水等自然的伟力是如何像塑造艺术品一样造就这一地理奇观的。10万多年之前,在其喷发过程中,来自北面的风把岩浆吹向靠海的南面,火山口的南边受到挤压高高耸起,从空中望去,仿佛一个略微滑向一侧的荷包蛋。据说,18世纪第一个发现夏威夷群岛的西方人、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James Cook),看到整个山头在夜里发出蓝色荧光,误以为发现了钻石,故而命名为“钻石头山”,其实那只是火山富含的方解石结晶反射月光所致。本地人则称之为“雷阿希”(Laeahi),意为“金枪鱼的额头”。

  钻石头山如今已成为夏威夷的标志,各国游客在努阿努帕里大风口(Nu‘uanu Pali Lookout)远眺火山全貌的兴奋之情,丝毫不亚于1866年初乘船抵达瓦胡岛时的马克·吐温:九游娱乐“这天清早,天气晴朗,晨光熹微。忽然间,远方的岛屿呈现在眼前,独自躺在静静的大海上。我们每个人都兴奋地爬到甲板高处眺望,庄严的钻石头火山昂首从海上升起,接着又出现了沙滩、棕桐树、城市……”

  在夏威夷最大的毕肖普博物馆(Bishop Museum),这里的藏品显示,夏威夷最早居民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的长三角地区,时间大约在5000-6000年前。而夏威夷“Hawaii”这个词,则源于公元8世纪渡海而来的波利尼西亚人,在波利尼西亚语中,“夏威夷”的意思是“原始之家”。

福建队备战CBA总决赛,精心策划作战计划!

  18世纪末,夏威夷酋长卡美哈美哈一世(Kamehameha)用加农炮征服了其他岛屿,建立了夏威夷王朝,直到1893年夏威夷共和国成立,5年后被并入美国,1959年成为美国第50个州。19世纪,英美传教士的子嗣开始与土著联姻,并从日本、中国等地引进劳工发展甘蔗种植和制糖业。这些移民便是今日夏威夷多元种族和文化的起源。

  4

  质朴好客的“阿罗哈”文化

  夏威夷之所以能成为久负盛名的假日天堂,并非仅仅因为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8个国家公园、400多处海滩、一千多所酒店和迷你别墅,不胜枚举的雨林徒步路线和潜水点,还有终年怡人的气候和海水温度。热情友好、祥和安闲、无拘无束的“阿罗哈”(Aloha)精神,使得夏威夷在世人心目中成为一处万事万物各得其所、返璞归真的伊甸园。

  关于“阿罗哈”的解释有很多种,包括爱、同情、欢迎、祝福等,归根到底是对外来者的一种包容和接纳。根据波利尼西亚人的传统,一年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举行盛大的节日聚会。好客的当地人会像握手致意一样,为游客献上五彩花环,举行盛大的“卢奥(Luau)”宴会,主菜是一只用烧热的岩石烤熟的灌木烟熏烤猪。

  在夏威夷,选择在哪家餐厅用餐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情,因为东西方世界最风行的料理流派都在候选之列:日式寿司、韩国泡饭、印度咖喱、粤式茶点、意大利肉酱面、法式三明治……但无论哪种风格的菜式,都因为就地取材和受到其他烹制手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流露出夏威夷式的“混血”气质。例如“米饭汉堡”(Loco Moco)是将汉堡肉饼和鸡蛋覆盖在米饭上,再淋以卤汁制成。还有金枪鱼拌鳄梨(Poki)和腌生鱼片(Poke Dish),是用新鲜金枪鱼加上酱油、芥末、料酒、麻油、葱段、海草等腌渍而成的,从这份配料表就可以看出其与中、日、韩等国料理的亲缘关系,却又无法单纯地归为某一派系的嫡传。

  这就像你在著名的怀基基沙滩(Waikiki Beach)上,时常能见到各种肤色、相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一起跳草裙舞的情形:人们头戴棕榈花冠,胸前缀着贝壳与花链,围着篝火,弹着尤克里里载歌载舞,将国籍、种族等身份标签悄然抹去。这种原本用于祭祀火神的舞蹈,已成为夏威夷最广为人知的招牌之一。那些身着草裙的波利尼西亚女孩们蛮腰轻摆,手臂宛转,舞姿时而奔放,时而软媚,浑身上下荡起一阵阵缠绵起伏的海浪,令人神摇意夺。她们樱唇含笑,眼波流转,翩翩曼舞的身影渐渐化为一片飘忽的光影、斑斓的色彩、悦耳的旋律,与夕阳下舒缓的潮汐、风中摇曳的热带植物一起,引领着来自异乡的人们坠入温柔的夜色,沉醉不知归路。

  在这种世界大同的氛围中,不难理解为什么在2012年上映的好莱坞影片《超级战舰》里,会出现耐人寻味的一幕:美日海军在珍珠港并肩作战,依靠“密苏里号”等退役战舰,一举击退了外星侵略者。宁静的天空下不再有T.S.艾略特笔下那些拂晓前“吐着火舌的黑鸽”;不再有英国诗人奥登(W.H.Auden)在《战地行》(Journey to War)中描述过的空袭场景:“天空骚动,像一个发烧的额头”,轰炸机像“一种微小而致命的病菌”,感染了夜空。

  这里只有那片曾令马克·吐温为之倾心的乐园:“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像夏威夷那样使我迷恋,终身难忘。二十年来,或梦或醒,夏威夷总让我魂牵梦绕。多少记忆消失了,夏威夷却历历在目;人生沧海桑田,夏威夷却一如既往。”

  风物档案

  珍珠港事件

  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拟定了“南下”、“北上”两个作战计划。继“北上”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的野心遭到重挫之后,便掉头策划“南下”,加速向中国及东南亚扩张,夺取石油等战争资源,并企图控制太平洋上的制空、制海权。据史料披露,在偷袭珍珠港之前,日军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精心的谋划和秘密军事训练,对于美军的防卫以及反击都做了多种预案。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军出动飞机和微型潜艇,突袭了太平洋上的主要交通枢纽、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设在瓦胡岛上的机场。这次袭击中,2000多名美国军人及平民殉难,另有1000多人受伤,美国海军多艘舰艇及300多架飞机被击沉和炸毁。美国随即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特约撰文/摄影 Shania (除署名外)

  专题策划:李贺 郭珊

评论